昨天,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专业炒股配资公司,同时举行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。本次研讨会聚焦“特朗普2.0时代的中美贸易”主题,发布《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》,分析特朗普2.0时代中美贸易面临的风险、机遇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,深入探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动力与方向。
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谈道,自美国特朗普政府开启第二任期以来,特朗普2.0时代的冲击全面显现,其带来的超级时代变革以及中美博弈格局的深度调整,不仅远超以往预期,更给宏观经济形势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。作为财经类高校,上海财经大学组建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”,凝聚海内外优质宏观经济研究力量,致力于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具有扎实学术支撑的经济洞见、决策建议和长期治理方案。
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、经济学院副教授赵琳代表团队发表《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》。她指出,特朗普政府的长期弱美元目标还可能危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。因此,团队认为,极端的贸易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美国国内矛盾。她同时指出,我国外贸虽整体平稳,但也面临挑战:进口需求疲弱;出口虽延续后疫情时代以价换量、市场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转移、跨境电商拉动增长等特征,但在美关税政策冲击下,以价换量难以为继,“一带一路”和跨境电商受影响,长期面临供应链重构问题;企业资产负债表易受政策剧烈变化冲击等。对此,团队建议,短期要进行对等反击,利用美国通胀压力窗口,实施多元化政策,如延缓人民币贬值、补贴出口企业、适时抛售美债等;长期需深化改革开放,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提升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话语权,以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。
主旨演讲环节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,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,但仍要看到,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挑战。国内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仍然突出,扩大有效需求仍受到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、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等因素制约。他建议,构建扩大投资和提振消费的良性互动机制。扩大投资要更加注重“投资于人”,更加注重消费升级领域投资,更加注重通过保障房建设、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投资释放消费潜能,并运用改革思路,通过服务领域和公用事业放开准入、理顺价格,吸引社会资本投资,做大做强国内经济循环,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。
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认为,首先,要从根本上提振内需。建议中央政府增发特别国债,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。其次,要稳定房地产。当前房地产占总需求的比例仍然较大,建议由国家主导收储房屋,稳定市场预期,带动住房相关产业链恢复。他指出,要为“没有美国的下一轮全球化”做好准备。主动引导并参与全球经贸新规则的构建,如升级RECP,重启《中日韩自贸协定》《中欧投资协定》,加速推进加入CPTPP的节奏等;系统支持企业出海,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。
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,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,但是长期以来投资强而消费弱的现象,导致存在产能过剩的隐患。他认为,此次美国政府的极限施压对中国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,未来需要推进一系列财税制度改革激活内需专业炒股配资公司,促进从“投资驱动”向“消费牵引”的转变。